平博体育 分类>>

烟台平博体育 平博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日报电子报刊

2025-08-02 10:46:3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平博体育,平博体育官方网站,平博体育APP下载/平博体育官方网站(Pinnacle)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平博体育每天为您提供近千场精彩体育赛事。 包括平博体育官网入口,平博体育网址,平博体育靠谱吗,平博体育app,平博app下载,平博官方网站,平博体育平台赛事,平博赛事,平博在线体育博彩,平博足球博彩,平博足球投注,平博真人、平博棋牌、平博彩票、平博电竞、平博百家乐、平博电子、全球各地赛事、动画直播、视频直播等服务。

烟台平博体育 平博体育官方网站 平博体育APP下载日报电子报刊

  钩沉上世纪30年代以前福山县(今福山区)的新式学堂(校),孙凌云这个名字特别引人瞩目。1914年至1930年的16年间,他先后任新学教师、校长和县教育科(局)长,凭借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深厚的学识、良好的品德以及兢兢业业、锲而不舍、开拓进取的工作,使福山县新学教育事业成效卓著,获得民众的盛赞。

  1915年,东北关富绅赖昆年鉴于本村一般家境的子弟无处上学,深以其长大后谋生困难为忧。他响应县公署号召,倡导族中富绅集资创办一所学校,得到族中人拥护并积极捐资,有识之士孙凌云等也响应资助。当时孙凌云在福山乙种商业学校任教师有年,赖昆年请求孙凌云与同是乙种商业学校教师的史静轩具体筹划。孙凌云欣然接受,遂辞去商业学校教职,到东北关展开筹建校园、确定学制、设置课程、聘请教员、购置器材等具体事务,1917年学校建成,定名东华学校。孙凌云在学校授历史、地理、古文、体操等课程,1918年接替校长赖昆年任东华学校第二任校长。

  东华学校初创学制6年,其中初级4年,高级2年,到1919年又增设补习班。鼎盛时期招收学生7个年级,300余人,是全县规模最大、校舍、器材最先进、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,堪称福山新学之典范。

  东华学校校园建设的每一项单体、每一个环节,孙凌云都亲自考证,严格把关,一丝不苟。学校选址在村中“鱼池”北开阔地,占地面积约1.2万平方米,规划设计聘请烟台建筑营造厂“打样间”的专家来做,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当时各类新学首屈一指。学校操场可作田径100米跑竞赛场,高低杠、篮球架和跳高跳远沙坑等体育设施齐全;操场后是教学、办公区。学校分两期建设,共计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。校舍屋顶是从荷兰进口的灰色“畚箕瓦”,结实耐用;玻璃门窗宽敞明亮;水泥地面光滑平整。校园景色优美,春天鲜花盛开,紫色的藤萝、淡粉色的榆钱梅、娇嫩欲滴的白色丁香争奇斗艳,伴随着上下课清脆悦耳的铜钟声,为师生们创造了如诗如画的学习环境,催人奋进。

  孙凌云经办东华学校的业绩福山社会各界有目共睹。1920年,经乡绅推荐,县公署知事王陵基任命孙凌云为主管全县教育的第三科科长(1923年改为教育局,称局长),接替原科长王家斌(清末贡生,大屋村人)。上任县公署三科科长后,他认真履行职责,实施全县新学行政规划与管理、学校与教师管理、教育普及及社会教育、教育改革与创新、教育法规执行与监督等工作。

  民国肇造,废私塾倡新学。全县教育处于新旧体制交替初期,新学兴办进度缓慢,民众尚未从重私塾的观念中完全解放出来,官方兴办新学资金相形见绌,部分学龄儿童读书出现断档。孙凌云一方面利用多种机会宣传兴新学的意义,一方面提议公署采取“多条腿走路”的方针,即官办、民办、官办民助和民办公助。兴办新学,校舍是必备条件,孙凌云坚持因地制宜,多渠道并存,没有条件的,可利用庙宇、祠堂、旧屋、闲房等,待条件成熟后再建新校;相对有条件建校舍的,坚持先进的理念,规划设计高起点,建筑施工高水平,可以一次规划设计,分期施工,以减轻创办者的投资压力。

  经过努力,全县创办新学局面很快打开。到1930年,全县共创办新小学200余所,中学1所,差不多村村都有初级小学。新学的兴办主要是民办,有两种形式:一种是富绅办学,独资和捐资、捐房,学校多在城厢和富绅较多的大村,重点如东华学校、陆艺学校、玉成小学校等;另一种是村民办学,多在山乡,重点如益智小学、凤山小学、松岭庵学校、八角小学、铭新小学、养材学堂、育新小学、求益小学、吴阳泉小学、东黄山小学、疋山小学等等。

  兴办初级中学,让小学毕业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,是孙凌云梦寐以求的愿望。1927年,于宗潼(福山湘河人,清末进士,官至四川劝业道,因保护护路民众而被朝廷革职)筹资创办私立福山中学,恳请本县富绅予以支持,得到捐资2.4万元的学校发起基金,然后将基金年息2000余元作为学校常年经费。校址设在原宾阳书院内,于宗潼任校长,实为名誉校长,学校重大事项皆由孙凌云主持,还兼课主讲《左传》文选。建校当年,有40多名学生入学,平均年龄20岁,组成一个初级中学班,学制4年。课程为国文、数学、英文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农学等。这是福山教育史上第一所初级中学。

  1929年,因发生军阀刘(珍年)、褚(玉璞)福山之战,福山中学被军队占用,学校被迫停办。孙凌云不甘心,战后又用原福山中学基金,于1930年在城里估衣市街陈宅办起私立两水中学,于宗潼任名誉校长。当时孙凌云已不任县教育局长之职,便在学校任课,并协助聘用的王子君校长管理校务。1931年,两水中学与师范讲习所合并,改称福山县立初级中学,成为一所完全由官方管理的中学。至1936年,中学共有五届初中学生110名、两届师范学生61名从这里毕业。离校后,师范生大多在本县及烟台等地从事教育工作。初中毕业生有的外出谋生,或从事商业,或进入本县及烟台、牟平、蓬莱、栖霞等地的小学任教,另有几名学生考入烟台、青岛、济南等地的高中或高等师范继续深造。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,后来许多人成为的领导干部。

  孙凌云思想开明,思路开阔,在县教育局(科长)任期内,倡导开明士绅和知识界人士,兴办不同类型的新学,包括男校招女生班、开办女子学校、贫民学校等。通过宣传女孩子和穷孩子读书识字的好处,逐渐开化民众的思想,提高送子女上学的主动性;通过国家教育部、省教育厅颁发金、银质嘉奖和县教育局通令嘉奖等措施,鼓励有识之士投资和捐资办学。

  民国前,福山既无女子私塾,更无女子学校。1912年西关开明绅士谢樾亭出资创办了福山最早的女子小学——端华女校,后来因费用难支等原因,于1926年停办。1922年,思想先进,热心公益、重视教育的芝水村富绅鹿香亭在创办男校的基础上,又出资创办淑仪女子小学,招收一般家庭的女孩上学。在筹办女校过程中,鹿香亭之子、思想进步的鹿绍京负责筹措经费(以自捐为主,亦向其他富家劝募),构建校舍,购置和雇工制作教具,上门动员家长送女孩上学。学校成立后,有女生40余人,分高、初两级;教师既有聘请的清末秀才,又有男校串科教师。当时女生多缠足,皆穿内塞棉花的圆头鞋上学,但女校仍开体操课,组织登高远游活动,激发女生健康向上的意志。孙凌云及时给予鹿香亭父子县级通令嘉奖,既调动了当事人的积极性,又为全县树立了榜样。随着民众思想的逐渐开化,淑仪女校于1926年与男校合并,实行男女合堂上课。

  历史上,福山读书人大多是富裕人家的子弟,家境清贫的子弟只能望而兴叹,饱受无文化之苦。孙凌云任教育科(局)长期间,这一局面被打破,出现了部分新学免收或减免家贫孩子学费、兴办免费贫民学校的局面。城里富商鹿玉轩从小家境清贫,幼年失学,后到烟台街学生意,逐渐成为船运老板。之后,鹿玉轩决意投资兴办一所免费学校,以利贫苦儿童。学校于1919年借用城隍庙后院兴办,取名半日小学。学校半天上课,半天照顾贫苦儿童参加家庭劳动和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谋生。学生的课本、笔、墨、纸、砚等学习用具,均由学校免费发给。初创学生约40人,后来随着人数增加,校舍不够用,他便于1921年投资购地4000平方米建新校,更名玉成学校。学生100余名,学制4年,实行全日制,免收学费,对毕业后一时找不到职业的学生,允许其继续留校补习高小课程;聘请校长、教师5名;全部经费由鹿玉轩个人承担,自觉接受县教育科(局)督导。1930年,鹿玉轩去世后,家属遵其遗嘱,将学校捐给福山红卍字会接办,易名仁德小学。

  1914年,鉴于1861年烟台开埠后商业服务业繁荣发展、人才匮乏的境况,县公署创办了福山县乙种商业学校(甲种商业学校设在烟台街),但学制、学科等尚不规范。1923年,乙种商业学校更名为职业学校,学制七年,初级四年,高级三年,开设的基础课程有国文、算术、英文、地理、历史、动物、植物、矿物、生理卫生、修身等,专业课程有商品学、商业实践、商业簿记和商事要项等,为福山培养了一批商业人才。1929年在军阀刘(珍年)褚(玉璞)混战中学校停办。

  兴办新学,孙凌云首先督导新小学各校的课程设置必须按教育部统一要求,不得各行其是。聘用高水平的师资力量,是孙凌云重视新学质量的基本要求。这一时期,全县新校教师多是前清庠生、贡生,也有青岛、济南、北京等高等学校的毕业生。他亲自筹办的小学和创办的中学教师水平之高,为全县做出了榜样。福山中学和两水中学教师中,讲古典文学的老先生差不多都在前清有功名,甚至还有进士茹子文,国文底子深厚;讲数理、外语科的老师有七位教师毕业于北京(平)和天津的大学,包括林道纯、车道安、孙怡亭等,两水中学聘请的校长王子君是南开大学毕业生,他们都属当时教育界之翘楚,其中不少在大学时分别参加过五四运动,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先进思想影响。

  孙凌云任职期间,督导中小学教师改进授课方法,根据不同的学科,不照本宣科,而是鞭辟入理,诲人不倦。东华学校的郝子明老师讲古文、国文深入浅出,谆谆讲解,从不厌倦;史静轩老师讲修身课(礼貌、孝悌、公德、公益等)以生动著称,每讲必在讲台下来回走动,旁征博引,挥臂作势,兴致见于眉宇之间,学生如沐春风。孙凌云讲古文、国文课无迂腐气,声音洪亮,口齿清楚,亦庄亦谐,颇引人入胜,使所教的学生对国文很感兴趣,成绩优良。

  提高新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,就是教学内容讲究务实,注重使用,使学生毕业后有谋生的基础和能力。孙凌云曾提出要请北店子街(县城主要商业街)修鞋的姜皮匠到东华学校上手工课,当时在学校读书的儿子惊奇地问:“姜师傅教学生修鞋吗?”孙凌云说:“你还不懂,这是一种手艺,必要时可以用来谋生活的。”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,东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在商海中游弋,到宁(宁海)、福(福山)、蓬(蓬莱)、黄(黄县)者居多,因习就写字、珠算、尺牍等技能,经商亦能得心应手;杜德贵等4名学生因英语学得好,毕业后分别在烟台和记洋行、德士古洋行和海关供职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,孙凌云刻意栽培,1930年前后亲自送擅长汉文的东华学校学生赖家兴到济南上大学,后来又去北京,最终成为清华园颇有声誉的汉文教授。

  孙凌云博学多识,书法颇有造诣,酷爱教育事业,任县教育科(局)长的10年间,一直奔波在新学兴办第一线,整日不得闲,没有节假日,就连回家吃饭都没有时间坐下,总是站着吃饱就走。他经常是上午在局(科)办公室与督学、视导员研究新学兴办督查工作,之后向县长(知事)汇报新学兴办要求解决的问题;下午到学校上课,然后听取教师对于本校有关情况汇报;晚上挑灯写总结、教案,批改作业,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。由于过度劳累,孙凌云于1937年7月因脑溢血去世,享年55岁。

搜索